杨贵 湖南长沙宁乡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南油画风景研究会秘书长 湖南风景创作画会会长 湖南省油画学会会员 后湖国际艺术园入驻艺术家 湖南木与子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约艺术家 深邃无瑕 文|彭慧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委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我们长期思考如何用新观点结合情感来反应这个世界,艺术家们常沉浸于自己的郊外小墅,利用城市边缘的空间来冷思灼考,并在杂脉文织间寻找拯救自身与超越之道。眼中的世界并不太完美,艺术家却通过大自然多面棱镜的反射来寻找属于自己的七彩的光。 这几年,杨贵找到了自己的色与光,他深刻感受到了绘画带来的那种光的引力。艺术人生的寞寂与磨难产生的画必有不同品貌,涩苦与思考的交织可以拯救甚至超越当下,面对自然风物时,杨贵的眼睛深邃而泛着无瑕的欲动之光,他手握丹青之剑对着无形的时间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有形的冲锋,发出了渴望心灵自由的高声呐喊,并在沉寂多年的黑色脑海之天幕划开了一道口子,一线七彩的光照亮了期待已久的麦田。 我和杨贵常一起教学与写生,他的油画作品就是他心灵的样子,辽广、荣繁而沉郁,大笔拉丝还有深不可测的灰蔚的穹天。这些作品不再是为山,为水,也不再是对千年遗迹所进行的伤感章刻,它们是一种对当前与未来人类灵魂的寻迫与拷问,也是面对实场的一次次搏击后自身灵魂的挣扎,更是艺术家咬破指头撰写出的心灵自救史… 淡云流水系列二 150x150 布面油画 2021 淡云流水系列一 80x120 布面油画 2020 淡云流水系列四 120×160 布面油画 2021 苍山暮远 60x68 布面油画 2021 从乡野,回到望境 文|沈水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70油画公社社员 一 西方哲学不认可眼见为实,恰恰认为眼见为虚。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西方哲学思境? 当本体论发生时,当自然哲学在古希腊发生的时候,它的前提条件是不 承认看见的东西为真实,它是要追问后面的东西。 这就是,眼见为虚。 看不见的表象背后的东西,我们需要通过“追问”来完成。而“追问”本身,只能通过“假设”来进行。 如果只是假设,我们沿着感官和感知过程展开,那不足以证明,因为表象提供的都是虚象,那么证明就得通过纯逻辑来完成。 一个纯逻辑的假设,后面跟上一个纯逻辑的证明,精密求证、纵横追问,这才构成哲学和科学追问的开端。 这就是逻辑决定表象,形式决定内容,理念是万物的本真。 一个事物或者现象背后的精神逻辑形式,是万事万物得以发生的本存、本真,所以,柏拉图说万物都只不过是这个理念的分有。 翰墨幽幽 180x180 布面油画 2021 伴水人家 150x150 布面油画 2021 空谷摇烟 120x120 布面油画 2020 二 在东方,与此相对应的正是中国文化和哲学之源《易经》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形而下”,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外表事物。所谓“形而上”,是视觉之上的事物构成内在的逻辑。 白马非马。在这里,马是一个抽象概念,所以白马非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见不到一匹马的,你见到的都是具象的马,是具体的白色的马,而不是马的总和。 但是,我们一旦运用视觉,就立即得出马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形而上的最初级的抽象。 江南 · 浅唱 30x70 布面油画 2021 清音 30x70 布面油画 2021 园中小景 60x80 布面油画 2021 三 杨贵的油画,上手劳作,油彩涂抹之间,努力获得心手合一。 他与麻布之间,传递出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时而宏大,时而微妙;时而恣意,时而精准;时而急速,时而平静;时而翻滚,时而决绝。 但如果,杨贵只想获得各种片段下的关系,虽然可以做到非常精彩,但也不足为道。 因为,油画之所以成为油画,它不是油彩的物理本身,而是油彩语言的一整套严密的逻辑本身,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互动而平行的逻辑关系。 杨贵不断的在油画语言逻辑本身上,进行各种纵向假设,这些假设沿着他的感官和感知过程展开,他通过不断地精密求证与纵横追问,在画布上开始形成一套西方油画语言的逻辑系统。 他在画之前,应该有一个纯逻辑的假设,假设后面他又跟上一个纯逻辑的证明,精密求证、纵横追问,这才构成他的绘画当中具有哲学思辨和艺术追问的开端。 正是这种互为生长,时时生发的纵横关系,让油彩在杨贵手里成为油彩本身,成为艺术逻辑本身。 这个逻辑本身,在东方,被称为美学范畴当中一种至高境界,叫“妙不可言”或者“大美无言”。我们知晓了,知道了,却说不出来。 杨贵,已经走上了这条“妙不可言”或者“大美无言”的大道上。 江南印象 60x80 布面油画 2021 水乡 60x80 布面油画 2021 晴空 60x80 布面油画 2022 四 杨贵在推进油彩语言的纯逻辑系统的同时,自觉地生发和探索出一套与此相辅相成和相互对应的关系系统来。 这套系统,在西方,称为“形式决定内容”。 在东方,被直觉转换为“器与道”或“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 心境决定意境,意境决定意象,意象决定物象,物象决定对象。 一个事物或者现象背后的精神逻辑形式,是万事万物得以发生的本存、本真。所以,就如柏拉图说,万物都只不过是这个理念的分有。 这个时候,通过视觉形式,眼见为虚,依次开始出现对象、物象、意象、意境。 晴空依旧 80x120 布面油画 2021 暖风 60x80 布面油画 2022 老街新象 120x180 布面油画 2021 五 物象、意象、意境的出现,很显然,杨贵眼里的风景不是风景,她是山水。 风景是西方物理地理概念,山水是中国文人的美学意境。 杨贵在画之前,自觉运用油画语言的纯逻辑假设,自觉在假设后面又跟 上一个纯逻辑的证明,他精密求证、纵横追问。 他自觉运用一位中国文人关于山水精神的表达,在这内容与形式的共生的关系里头,他绘画的形式越来越开放自由,绘画的内容逐渐退隐,隐退在形式的后面的后面。 这个时候,他的作品里面开始具备中国式的哲学思辨和艺术追问,开始具备中国式的地域品格和个人精神。 材料隐退,内容隐退。精神,却突显出来。 这个时候,杨贵开始称为杨贵。 这个时候,杨贵开始从乡野,回到了望境。 老街 60x80 布面油画 2022 老巷 60x80 布面油画 2022 无声·对白 云烟缈落,朝露霜凝。静立于景,每一次的绘画都是与山川万树、 流水行云的无声对白。细细观察着这些自然之中的客观物象,寻找着对其美的本质最深刻的表达。在绘画这条静美而崎岖的路上,我不断的更新着自我,改换着一切固有的刻印,尝试着用灵魂的双目洞察万物,静默地体会着造物主的千万无声。在主观的独立之境中,表达着内心对客观景象最浓烈的情感。像是彼此倾诉,又似老友重逢。 风景绘画的道路上,自然与我、我与自然的应和,对白,悄然,是另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旅程。 杨 贵 无声·对白系列一 120x120 布面油画 2021 无声·对白系列二 120x120 布面油画 2021 杨贵作品欣赏 小憩 60x80 布面油画 2022 秋声赋 120x150 布面油画 2021 别院书香 60x80 布面油画 2020 盛世芳华 60x80 布面油画 2021 时光荏苒 60x80 布面油画 2022 都市小景 60x80 布面油画 2019 游园 60x80 布面油画 2021 小道 60x80 布面油画 2021 后湖清风 60x80 布面油画 2021 戏里·戏外 120x160 布面油画 2021 洪江古意 150x160 布面油画 2021 朝圣敦煌 150x150 布面油画 2022 伴水人家 60x60 布面油画 2020
|